5个病例揭秘儿童消化系统罕见病
2017-5-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当发现特殊“感染”部位、时长,病原微生物时,要对患儿足够的重视!
编辑:bala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消化科在罕见病的诊断方面并不是主力军,而且大量的罕见病尚未被诊断,但当发现特殊“感染”部位、时长,病原微生物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罕见病一般是多系统累及,起病模式各种各样,因此要抓住罕见病的主要或特殊的症状特征,查阅文献和借助各类基因检测技术,从诊断到治疗和认识疾病。“
在年上海市罕见病/孤儿药学术年会上,医院消化科张婷主任通过以下5个病例揭秘了儿童消化系统罕见病的诊治:
病例一:
患儿,女,3岁,外阴红肿伴脓性分泌物1周,伴发热。大便黄色稀糊便,有时伴粘液血便,3~4次/日。发病来体重不增。阴蒂及小阴唇可见3处瘘口,伴脓性分泌物,肛周可及陈旧性造瘘口,截石位12点可及一裂口,便时可见脱肛,粘膜外露。
-5-19
-7-2
追问病史:新生儿期因肛周脓肿外院行切开及肛周造瘘,1岁时关瘘。2岁3次尿感(提示会阴瘘)。
肠镜:1、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2、直肠会阴瘘;3、肛瘘。
经过基因检测后诊断为早发性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炎症性肠病28型;
早发性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炎症性肠病28型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在出生后一年发病,临床症状包括严重的小肠结肠炎,肠瘘,肛周脓肿,慢性毛囊炎等。
病例二:
男,7岁,18kg(<p3);1岁半出现Ⅰ型糖尿病、高IgE、湿疹;在3~7岁时不仅仅有糖尿病,也出现了反复感染、腹泻、甲状腺功能异常。
在内分泌科会诊,经过基因检测后发现FOXP3基因异常。
诊断为X连锁多内分泌腺病肠病伴免疫失调综合(IPEX);
IPEX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慢性腹泻(自身免疫性肠病);内分泌腺功能障碍(Ⅰ型糖尿病、甲状腺炎);其他系统免疫表现(间质性肾炎、溶血、皮炎、食物过敏、ⅠgE升高等);反复感染(脓毒血症、脑膜炎、肺炎等)。可通过免疫抑制剂和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
病例三:
女,3岁,8.5kg,1岁时慢性腹泻,21月龄出现反复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融合,小核桃大小。2岁时出现反复口咽部溃疡,伴上颚穿孔肺炎,颈部淋巴结结核,败血症。
免疫功能检测
经过基因检测之后发现LIG4基因纯合子变异;诊断为LIG4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面容异常,小头畸形,免疫缺陷,反复感染;智力和发育迟缓;骨骼异常(骨发育不全,多指髋关节发育不良);各种皮肤异常(湿疹、过敏性、银屑病、色素沉着等)和恶性淋巴瘤倾向。
病例四:
女,6月;因“发现皮疹”2月入院。4月龄出现低热,颈部风团皮疹,后进行性加重出现臀部、会阴部大面积斑丘疹,期间外院诊断:“荨麻疹?皮肤念珠菌珠?湿疹?”,予抗感染、抗过敏治疗无效。
主要实验室指标:
血氨umol/L,乳酸8.0mmol/L
血气:代偿性呼碱合并代酸
尿酸:umol/L
Ig系列:IgG1.52g/L,IgA<0.g/L;IgM0.17g/L,IgE<4.45mg/L;
血串联质谱:丙氨酸、丙酰肉碱、C3/C2增高,C4DC-C5OH、C5-OH明显升高;
尿气相质谱:乳酸、2-羟基丁酸、3-羟基丙酸、丙酮酸、3-羟基丁酸、2-羟基-异葵酸、3-羟基戊酸,乙酰乙酸、马来酸、甲基巴豆酰甘氨酸均有明显增高(较正常范围值高出十倍以上);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
经过基因检测诊断为全羧化酶合成酶缺陷症(HLCSD);
HLCS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疾病,由HLCS基因突变引起,发病率<1/20万。
临床表现为:难治性皮疹伴神经系统异常(如意识障碍、肌张力减低、癫痫等)、生长发育障碍、持续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等,经血串联质谱、尿气相质谱分析和基因筛查可尽早确诊,早期口服生物素治疗效果良好。
病例五:
患儿,男,2月13天,主因“发热近20天伴咳嗽、腹泻”。反复感染,神经系统异常(癫痫、孤独症),其他系统(内分泌)异常;右手六指畸形,脊柱侧弯,外周血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低于正常同龄儿。父母非近亲婚配,母亲G2P2,患儿系第二胎,母孕期无特殊。否认家族遗传疾病史,第1胎女,平素体健。
患儿脊柱侧弯和半椎体畸形
经过CGH检测诊断为:16p11.2缺失综合征,缺失部位涉及16号染色体短臂1区1带2亚带上不同大小片段。该区域不同程度的缺失所致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会影响机体认知功能、行为、生长发育和BMI等,目前没有治疗方法。
备注:缺失片段大小不一,临床表现具有较大的特异性,可表现为智力障碍、先天性发育异常、ASD、语言障碍、也有正常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