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出现水肿怎么办
2021-9-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浮肿是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出现的位置不同病情也不一样。
浮肿部位一般有面部或眼睑水肿、腿脚水肿两种情况,其中面部或眼睑水肿属于肾炎性水肿,腿脚水肿为肾病性水肿。
肾炎性水肿和肾病性水肿肾炎会导致肾的排水量减少,相对而言面部皮肤组织的压力是最低的。由于水向压力低的地方积聚所以很容易导致面部和眼睑水肿,如果腿部出现水肿就属于肾病性水肿了。肾病患者往往伴有蛋白尿,人体血液中的白蛋白具有吸水作用,如果白蛋白大量流失就会导致人体血管中的水分跑到外面,引发水肿。腿脚部位的血管受重力影响最大,血液回流心脏也更困难,所以水分很容易在此处淤积,先后出现脚肿和腿肿。慢性肾炎有哪些表现?慢性肾炎起病缓慢、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随着病情发展,慢性肾炎患者会出现肾功能减退、贫血以及电解质紊乱等症状,而且还会伴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及管型尿等,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多种同时出现。慢性肾炎患者有时也会急性发作,主要与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等)有关,发作时与急性肾炎的表现类似。蛋白尿是诊断慢性肾炎的重要依据,尿蛋白一般在1~3g/d,在尿沉渣中可看到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血尿一般较轻或不出现,但在急性发作期会出现镜下甚至肉眼可见的血尿。肾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有一个逐渐耐受的过程,就是随着血压逐渐升高身体会慢慢耐受这种恶性环境,所以肾性高血压患者大多都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由于肾性高血压比较隐匿,所以要引起足够重视、注意定期监测血压。肾性水肿的治疗肾性水肿应积极治疗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如有必要还可在限制钠摄入的同时服用利尿药物,以促进钠和水分的排出。肾病性水肿一定要控制尿蛋白,可用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免疫抑制药物帮助肾小球恢复正常的通透性。肾炎或肾病性水肿都有钠水滞留的情况,虽然需严格限制钠的摄入但也应适当摄入一点必要的盐分,以防出现低钠血症。平卧姿势可增加肾血流量、提高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水钠潴留,所以轻度水肿患者应将卧床休息与活动交替进行,但活动量不可过大。严重水肿患者在卧床休息时抬高水肿部位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肾病患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生病初期多补充优质蛋白质,到了后期为避免肾功能负担加重需适量减少蛋白质的摄入。限制海鲜摄入,根据病情状况合理控制钾的摄入。由于高盐饮食会导致蛋白尿反弹,所以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低盐饮食,每天约3克食盐,最多不超过5克。充足的睡眠中医认为肾是人体藏精纳气的器官,如果睡眠不足很容易导致肾脏亏损。不可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不仅包括运动和工作,还包括持续的精神紧张、作息紊乱等引发的疲惫。预防感染感染会加重肾脏病情,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感染,尤其是慢性牙周炎、扁桃体炎、妇科炎症以及肛周感染等比较隐匿的感染。控制好三高有助于预防肾病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肾功能会有所退化,所以老年人一定要管好三高、防止出现肾病。如果体检中突然出现肾病综合征首先应排除继发性肾病,也就是因其它因素控制不好导致的并发症,如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等,一些肿瘤也可能表现出肾病的症状。一些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的老年人由于无法戒酒会导致痛风发作,一发作就吃止痛药,而长期大量服用止痛药会加重肾脏负担引发肾病。导致水肿的其它原因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力压升高主要由静脉堵塞或静脉回流障碍造成,体液循环中的静脉回流受阻会导致毛细血管内流体压力升高,这时相关部位就会出现积水或水肿,如肝硬变引发的胃肠壁水肿就属于这种情况。腔静脉回流障碍心力衰竭造成的腔静脉回流障碍会引发水肿,并且是全身性的。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使体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水肿,如炎性病灶水肿就是这种情况。淋巴回流受阻淋巴循环是体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受到破坏就很可能发生水肿,如在乳腺癌根治手术中部分淋巴结被切除就很可能会引起侧上肢部位水肿。健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