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化疗后针药联合治疗直肠肿物消失病
2021-8-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权威医院 http://m.39.net/pf/bdfyy/tslf/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低位、超低位直肠癌占全部直肠癌的70%~80%。
临床上,通常将肿瘤下缘距肛缘5~8cm的直肠癌称为低位直肠癌,而距离肛缘5cm以下的直肠癌则称为超低位直肠癌。
治疗低位直肠癌的手段一直在探索及进步,但由于下段直肠的解剖位置、淋巴回流的特殊性和肿瘤自身的侵犯、转移等生物学特性,导致术后复发率高,单纯的手术治疗或放化疗效果都不尽人意。
因此如何降低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并且安全有效地提高保肛率成为医生对于低位直肠癌亟需攻克的难题。
黄金昶教授提出火针配合新辅助化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是对于治疗超低位直肠癌的一个新的探索。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保肛率,在配合化疗的同时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不仅提高化疗疗效,同时也保证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好的疗效,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
下面介绍一则化疗后单纯中医针药结合肿瘤消失案例。
患者周某某,女,38岁,年1月2医院做肠镜检查时,发现直肠隆起性病变,病变近肛门口,呈盘状,大小约1.5cm,病理结果提示:(直肠)中分化腺癌。
图1肠镜检查报告
年1月16医院MRI提示:直肠下段右前壁可见溃疡性病变,肠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最厚处约9mm(SE4IM26),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不均匀强化,病变穿透肌层,局部外膜面尚光整,病变超过肛提肌与直肠交界水平。直肠周围系膜内见多发淋巴结,较大者约8*7mm(SE4IM14)。
影像学意见:直肠下段占位,考虑恶性可能性大,建议结合肠镜检查。直肠肠周多发淋巴结,考虑转移可能大。
综合影像学意见以及肠镜病理,诊断明确,医院行XELOX方案(奥沙利铂+希罗达)化疗,共4周期。
化疗结束后,年5月4医院复查MRI,与年1月16盆腔MRI比较:直肠下段右前壁增厚较前减轻,原最厚处约9mm(SE4IM26),现约4mm(SE4IM28),以短T2信号为主,稍高强化,病变穿透肌层,病变下缘达肛提肌与直肠交界水平。直肠周围系膜内多发淋巴结较前缩小,原较大者约8*7mm(SE4IM14),现约4mm(SE4IM)。
影像学意见:直肠癌治疗后,较前好转,部分纤维化。直肠周围多发淋巴结较前缩小。
从两次MRI结果可以得知:该患者化疗后病灶减小,直肠下段肠壁增厚好转(由9mm变为4mm),以短T2信号为主,稍高强化,病变穿透肌层,病变下缘达肛提肌与直肠交界水平。
鉴于化疗结束后患者病灶减小,外院医生告知患者可以回家休养,定期复查即可。
但是病灶仍在,患者心中非常忧虑,于是年6月2日来我科就诊,面诊后开始规律服用中药治疗,具体方药为:
党参15g 炒白术15g 茯苓20g
陈皮10g 桃仁10g 马齿苋30g
败酱草30g 清半夏10g 红花10g
乌药15g 小茴香10g 没药10g
莪术10g 酒大黄10g 守宫20g红豆杉1袋
口服中药的同时予左少腹结节松解术+八髎火针+抖腹直肌的中医特色疗法,患者家在北京,每周定期于我科门诊做治疗。
图2患者于我科门诊做八髎火针
年7月17日在门诊再次见到该名患者,患者开心地告诉我们复查肠镜和MRI发现直肠肿物已经消失了。
年7月3日复查的MRI,与年5月4日盆腔MRI比较:直肠下段肠壁增厚不明显,局部以短T2信号为主,未见异常强化。直肠周围系膜内小淋巴结同前,较大约5*4mm(SE4IM18)。盆腔极少量积液同前。
影像学意见:直肠癌治疗后,局部纤维化,未见确切残留病灶。直肠肠周多发小淋巴结同前。
图3治疗后患者肠镜报告
按语:
黄金昶教授将大肠癌分为偏热、偏寒两类,认为直肠癌偏热,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当出现淋巴结转移时主要还有痰湿作祟,故处方中还要加用半夏、陈皮、茯苓、壁虎等祛湿化痰之品。
除了口服中药治疗外,黄金昶教授还主张利用传统中医外治的治疗方式进行中医抑瘤,八髎火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局部免疫功能,攻击局部肿瘤邪气,一般火针治疗2-3次后可见到肿瘤变软,缩小。同时配合结节松解术以及特色的抖腹手法。
该患者自6月2日起,每周2次治疗,直至7月6日共计治疗为10次,复查时直肠肿物已然消失,可谓神奇!
整理:张治霞
告患者书: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