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017-4-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一.尿潴留
尿潴留是指病人手术后由各种因素引起的排尿不畅或不能自行排尿,尿液存留于膀胱内。多发于术后当日,亦有持续几日。临床可表现为:排尿不出,或不畅,小腹胀满,或排尿频频,点点滴滴(慢性尿潴留)。
(一)病因
1.手术刺激。
2.麻醉影响。
3.疼痛等因素。
4.心理及环境因素。
5.患者如有前列腺肥大、尿道狭窄或年老多病等。
(二)预防
1.手术前向患者讲明术中及术后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反应,减少顾虑,并配合手术。
2.选择有效麻醉方法,使病人肛门括约肌充分松弛。操作时要细致,以减少病人的损伤。
3.对手术创面较大者,必要时可于肛门局部注射长效止痛药,减轻术后疼痛。
4.若使用布比卡因等维持时间较长的麻药,在麻醉作用消失以前,病人应限制饮水。
(三)治疗
1.热敷病人会阴部和下腹部,以缓解括约肌痉挛。
2.针灸疗法:用针刺或隔姜灸中极、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可帮助病人排尿。
3.因肛门填塞纱条或压迫过紧时,可在术后6~12小时,适当放松敷料。
4.药物治疗:可用新斯的明0.5mg肌注;亦可口服高特灵1mg,拮抗a1肾上腺素受体。
5.上述治疗无效而叩诊病人膀胱充盈平脐时,或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可行保留导尿术。
二、感染
肛门病术后感染是肛肠病治疗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大都是在对肛门、直肠和结肠疾病实施手术或治疗时引起的继发感染。原有的感染如肛周脓肿等不属此范围。其发病多因为人体肛门周围汗腺和皮下脂肪较丰富,又是藏污纳垢的地方,有利于细菌的滋生繁殖,因而容易造成局部或全身的感染。
(一)病因
1.因手术或异物造成肛窦损伤而引起肛窦炎。
2.创口处理不当。
3.创面部引流不畅,积液、积脓。
4.损伤或结扎较大血管,影响局部血供。
5.术前或术后消毒不严。
6.年老体弱病人,因本身抵抗力差,也易感染。
7.肛门部属清洁-污染切口。
(二)预防
1.手术前准备需充分,尽量清除会阴部异物颗粒、油垢、细菌等。
2.手术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彻底消毒手术部位及周围皮肤。
3.手术要细致,尽量减少病人组织损伤。皮瓣对合应整齐,缝合不留死腔,引流口应通畅。
4.对潜行切断(如肛裂侧切等)的术式,应注意止血,防止形成皮下或深层组织的血肿。
5.病人每天便后,聚维酮碘兑水坐浴消毒;换药时,要注意病人创面清洁,肛瘘换药要保持引流通畅,防止桥行愈合。
6.对手术损伤较重、年老体弱、气血不足的病人,术后可辨证服用中药汤剂以益气养血扶正,增强机体抗病力,必要时可给予全身支持。
7.抗生素的预防用药。
(三)治疗
1.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象时应及时处理,可外敷金黄散或黄连软膏,缝合的伤口可作间断拆线。
2.脓肿已成者,应及时切开引流,防止感染扩散。
3.有桥行愈合或引流不畅者,应及时敞开,填入纱条引流,防止假愈合。
4.因感染继发大出血者,在止血的同时,应控制感染,促进创面修复。
5.应用抗生素:为防止感染扩散,对病人作全身性抗感染治疗。
三.疼痛
疼痛是大肠肛门疾病术后的主要反应之一。疼痛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最重,以后逐渐缓解。但受到刺激时如排便、换药等,可使疼痛一过性加重。
(一)病因
1.解剖因素:齿线以下的肛管组织由脊神经支配,感觉十分敏感。
2.术中钳夹、结扎括约肌,导致痉挛性疼痛。
3.手术切口感染、肛门皮肤水肿、便秘、异物刺激等,可引起病人肛门直肠疼痛。
4.因手术疤痕收缩,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疼痛。
5.因手术刺激和病人恐惧心理,使肛管经常处于收縮状态。
6.术中肛门皮肤损伤过多,或因肛门狭小,病人大便时撕裂样疼痛。
(二)预防
1.术前作好患者的思想工作,解除患者顾虑,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
2.操作要精细和准确,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操作,以减少损伤;注射枯痔液或硬化剂,不应误入肛门括约肌内和齿线以下的区域;痔核缝扎不应过低,避免肛管皮肤被结扎。
3.肛门手术损伤较多及肛管狭窄者,可酌情切断部分内、外括约肌,以缓解括约肌痉挛,或注射长效止疼剂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4.手术结束时进行检查,如发现肛门狭窄,应及时纠正。
(三)治疗
1.口服乐松片或芬必得1~2粒;无效者可肌注曲马多或杜冷。
2.如因大便干结致排便困难而引起疼痛,可服用通便药。必要时可外用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以助排便。
3.因肛门皮肤水肿而致疼痛者,可用中药苦参汤加减熏洗肛门并外敷黄连膏。
4.每日便后肛内注入芩榆之窗时、或纳入太宁栓、消炎痛栓以减轻肛门疼痛。
5.便后以温水坐盆,清洁创面,促进肛门部血液循环和伤口愈合,从而减轻疼痛。
6.每日可以用红外线、多元频谱仪进行肛门部理疗。
7.如因肛门部伤口感染所致疼痛者,应在止痛的同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四、水肿
水肿即肛门肿胀。以外痔,混合痔术后发生率最高,肛瘘、肛裂、直肠脱垂等疾病术后很少发生局部肿胀。水肿的发生是由于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高,水分在组织间歇中潴留形成。肛门肿胀不仅坠胀、疼痛,还可使结缔组织增生,局部高突,影响愈合,因而必须积极防治。
(一)病因
1.创缘循环障碍。
2.手术操作不当。
3.术后过早的蹲厕大便,或大便干燥,大便困难,或腹泻。
4.术后伤口感染引起肛门部组织炎变。
(二)预防
1.选择正确的手术方。
2.手术中应尽量避免钳夹创缘的健康组织。
3.肛缘V形切口内的皮下静脉丛要切除彻底,放大V形切口。
4.对肛门较紧者,可考虑在手术中松解部分肛门内外括约肌。
5.保持患者术后的大小便通畅。
6.每日便后用患者需坐浴、换药。
(三)处理
1.对肛门水肿者应予以中药苦参汤、消肿止痛汤加减坐浴熏洗。
2.换药时可予患处外敷中药三黄膏+芒硝,并局部照射TDP,多元频谱仪理疗。
3.对经上述处理而水肿不消者,必要时可在局麻下行修剪切除术。
4.对水肿伴有血栓者应及时取出血栓,以利于愈合。
5.对因感染所致水肿者,应在局部治疗的同时,积极抗感染治疗。
五、出血
术后出血是指与手术相关的出血。临床表现为便血或伤口流血。初始因出血量少时,患者可无任何感觉,但随出血量增加,患者可感下腹胀满不适,欲大便或感肛门部灼热,当不能控制便欲而大便时,肠腔内积血迅速排出,血液多呈暗红色并有血块。此时因大量积血迅速排出,患者可觉心慌、头晕眼花、汗出、四肢无力,面色苍白,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对此类出血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肠鸣是否活跃,脉搏是否增快,血压是否稳定等,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一)病因
1.原发性出血:手术后24小时内发生的出血。手术操作不当是造成原发性出血的主要原因。
2.继发性出血:手术后24小时后发生的出血。可能为:内痔脱落期出血;痔核继发感染出血;痔核内注射药物不当;努挣大便、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多。
3.全身性疾病:某些血液病如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等。
(二)预防
1.术前对患者的全身情况作仔细检查,特别是有关止凝血功能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
2.术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仔细操作、彻底止血是预防原发性出血的关键。
3.术后肛门内放置填塞物,如凡士林油纱、塔形纱布压迫创面并以胶布固定,平卧休息。
4.术后适当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术后感染所致出血。
5.术后应避免过度活动,痔疮患者尤其应在内痔脱落期(术后5~14天)静卧少动。
6.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粪便干燥而临厕努挣损伤创面所致出血。
(三)治疗
1.一般治疗
a.向患者讲解病情,缓解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b.静卧休息,减少活动:尤其在内痔脱落期休息减少活动可以减少或避免出血。
c.控制饮食和保持大便通畅。
2.全身治疗
a.应用止血药物
b.抗感染:对少量出血者不必使用抗生素,而对大量
c.输液、抗休克
3.局部治疗:
a.少量渗血,可更换敷料后重新加压包扎,或局部使用明胶海绵、凝血酶、肾上腺素纱条等。
b.严重渗血,或者搏动性出血:需及时实施止血术。
六、便秘
因环境的改变、饮食的改变,术后可能出现便秘,临床主要表现:大便干燥、排便困难、排便时间延长,甚至出现粪便嵌塞。积极治疗便秘有利于伤口恢复和防止伤口感染和出血。
(一)病因
1.麻醉反应、伤口疼痛、卧床及腹胀等原因致纳差,少渣流质饮食,食物中纤维素含量少,肠道蠕动减弱。
2.伤口疼痛导致肛门括约肌痉挛。
3.恐惧排便,延长排便间歇时间,致粪便水分被吸收过多。
4.手术中过多损伤齿线附近组织,使排便反射破坏或降低。
5.术后卧床时间过长,肠蠕动减慢。
6.患者或因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或因手术损伤,气随血耗,排便无力,使粪便在肠内停留过久,肠燥便结,不易排出。
7.使用阿片酊类抑制肠道蠕动的药物。
8.既往有便秘病史。
(二)预防
1.患者第一次排便前晚,服用润肠通便药物以助排便,如福松、舒泰清、便通胶囊等,必要时可外用开塞露助第一次大便的排出。
2.多吃含纤维丰富的蔬菜水果。
3.适当床旁活动以增加肠蠕动,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三)治疗
1.轻度排便困难者可适当给予香油、福松、舒泰清、便通胶囊、液体石蜡对症治疗,同时通过饮食结构的变化即可缓解症状。
2.对大便干燥者可予以口服福松、舒泰清等。
3.灌肠或保留灌肠。
4.对粪嵌塞患者,医生可戴手套后将大便掏出。
5.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辨证施治应用中药治疗。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白癜风专家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