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介入及超声造影诊治骶尾部肿物一例

2021-3-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作者:林元强,李鹤群,滕登科,王辉,隋国庆,罗强

单位:医院超声科

患者女,51岁,因臀部疼痛8年,阴道流脓3年,加重1周入院。

患者缘于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臀部疼痛,为持续性隐痛,伴肛周下坠感,一直未予以系统治疗;3年前出现阴道流脓,不伴发热咳嗽,医院诊断为“骶尾部肿物”,给予对症处置后症状缓解。1周前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住院就诊。

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臀部无红肿,皮温正常,左侧臀部压痛。肛门指诊:截石位8点钟方向,进指4cm左右触及一肿物,质硬,有触痛,退指手套无血染。

CT检查:肛提肌水平可见囊片状异常密度影,边界欠清晰,其内可见线状分隔及类圆形高密度影,与直肠及两侧肛提肌分界不清。

盆腔核磁检查:骶尾部异常信号,考虑感染性病变伴脓肿形成。

临床诊断为“骶尾部肿物”,提请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必要时穿刺置管引流。

腹部超声探查:于直肠后方可探及范围6.3*4.1厘米不均质回声区,边界欠清晰。

经会阴部探查:直肠后方骶骨前方可见范围5.2*4.0厘米不均质回声区,其内可见散在片状不规则液性暗区(透声极差),边界欠清,与直肠关系密切,似可见两处粗细不均、弯曲的管状低回声。

超声引导下应用同轴针(BARD,17G*13.8cm)穿刺,活检针(BARD,18G*16cm)对实性部分进行穿刺活检,之后调整同轴针至液性部分,抽出脓性液体,置入导丝,置入引流管(邦特,8Fr),对于不通的液性暗区分别穿刺,共置入引流管2枚,过程顺利。

待脓液引出后,沿引流管行非血管超声造影,超声造影时可见2处瘘管形成,该液性暗区经瘘管与直肠及阴道均相通。超声介入及造影后考虑:肛周脓肿,与直肠及阴道均形成瘘管。

穿刺病理回报:穿刺组织见纤维结缔组织及肌肉,局部少许增生的梭形细胞伴色素沉着。

穿刺脓液细菌培养: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检测:阳性。

临床综合诊断:肛周脓肿合并阴道瘘及肠瘘。临床给予“置管引流,抗炎对症,必要时手术治疗”的治疗方案。

留置引流后3个月,患者复查,脓腔明显缩小,但窦道仍然存在。

肛周脓肿又名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直肠周围软组织及其间隙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是肛肠外科常见的疾病。

对于肛周脓肿的治疗,传统单纯的切开引流创面大,尤其对括约肌功能损伤极大,失禁的风险较大,遗留肛瘘的概率较高。挂线引流虽然一定程度保护了肛门功能,减少肛瘘形成的可能性,但仍会将肛肠环勒断,部分会出现肛门功能障碍。

对肛周脓肿的引流可进一步减小损伤,最大程度保护肛门功能,但对于引流的准确性及彻底性要求较高,超声引导下穿刺可以准确向脓腔置入引流管,引出脓液,对于多房多腔的脓肿可以置入多枚引流管,本例患者病灶中出现两处较大的液性暗区,置入2枚引流管,可以起到很好的引流效果。待脓汁引流完毕后,经引流管非血管超声造影,在保持一定压力的情况下,可清楚观察脓腔的范围,对于窦道、瘘管的形成情况也能清楚显示,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陈敏华,梁萍,王金锐.《中华介入超声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宸,林晖,孙健等。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32例。中医外治杂志,,27(6):8-9。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mqylm.com/gznzcs/79324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