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年度策略供给改善催化国潮需求

2023-10-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报告出品方/作者:信达证券,汲肖飞,李媛媛)

行业回顾:终端消费逐步复苏,行业增速“V”型分布

1.1、服装行业回顾:终端消费需求逐步回暖,收入端表现好于利润端

年国内整体消费同比修复,但在经济增速趋缓、部分产业景气度受损、疫情影响反复、基数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社零、服装等消费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特征,年前三季度国内服装鞋帽社零总额为亿元,同增20.60%。年服装鞋帽零售总额.5亿元,同增12.70%。年服装鞋帽零售额增速前低后高,上半年尤其进入3-5月,受到国内多地疫情扩散影响,线下门店客流受限、线上渠道物流受阻,服装消费增长明显趋缓,拖累22年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零售额同比下降8.0%至.6亿元。伴随6月以来全国出行、线下零售逐步恢复,以及8月后冬装换季需求释放,零售额有所改善,22年1-9月服装鞋帽零售额为亿元,同降4.0%,较上半年降幅收窄4.0PCT。

上市公司方面,22年上半年以华东为代表的地区疫情反复,国内部分上市公司上海仓库发货受阻、门店开业受限,导致公司直营门店营收缩减、加盟商回款延迟,收入同比下降,22年上半年重点服装上市公司营收同降7.72%至.72亿元。进入三季度国内出行、消费逐步恢复,但9月份国内多地疫情反复、防控有所趋严,三季度上市公司营收同比降幅收窄,前三季度重点上市公司营收同降5.71%至.73亿元。利润方面,服装公司原材料、物流、门店运营、人工等刚性支出高企的同时,加大折扣力度去库存,因此22年前三季度服装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降幅显著大于营收,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为33.66亿元,同降50.14%。

库存方面,年前三季度服装公司库存为.17亿元,同增17.76%,较上半年库存增速有所收窄,上半年受服装销售疲软影响,服装公司库存承压,7-8月疫情好转,消费回暖,服装公司加速清库存。存货周转方面,三季度服装公司库存周转水平有所放缓,前三季度库存周转天数达天,同比增长0.17%。

1.2、纺织行业回顾:海外通胀高企品牌库存增加,纺织出口整体承压

年受全球货币流动性宽松、印度棉铃虫灾害爆发及新疆天气异常的影响,全球棉花供需缺口预期扩大,棉价持续上涨,截至21年12月31日,国内棉花价格达到元/吨,同比上涨46.06%。22年国内外下游纺织市场持续疲软,纺企采购意愿较低,成品库存持续累库,导致国内棉价震荡下行,截至22年更新日,国内棉价较年初下降32.53%至元/吨。

纺织服装出口方面,22年5月以来全国物流逐步恢复,国内纺织企业开始正常生产、运输,满足海外订单需求,因此22年5-8月国内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额为.71亿美元,同增13.22%。22年9月以来受欧美等主要出口市场通胀高企、库存增加等因素影响,22年9月、10月国内纺织服装出口同比下滑3.71%、13.53%至.51亿美元、.23亿美元。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计,年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纺织服装终端消费需求承压,因此纺织服装出口面临一定增长压力。

年前三季度纺织制造上市公司实现营收.79亿元,同增11.75%,实现归母净利润71.40亿元,同降3.03%。受国内疫情和海外需求增长放缓等因素影响,前三季度纺织制造企业收入增速趋缓。利润方面,我们认为三季度以来由于棉价回落,纺企订单价格有所下调,同时滚动消化前期高价原材料库存,因此纺织企业利润承压,同比有所下滑。

长期判断:供给推动需求,国潮崛起趋势

近年来国潮品牌持续崛起,明显能够看到供给决定需求的逻辑验证。一方面消费者更加认可国产品牌,需求端有所改善,但另一方面供给端的变化更加重要,优质品牌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获得消费者认可。我们看到在运动、休闲、高端服饰三大细分领域中,只有运动(功能性)赛道涌现出一批例如安踏、李宁、波司登、特步等优质品牌,这部分品牌产品研发、设计、形象持续升级,供给端改善明显。消费者愿意支持国货,但是大前提仍然是理性消费,需要国货在供给端逐步追赶甚至超越国际品牌,否则国货崛起将无从谈起。

2.1、需求端:年轻群体、低线消费崛起,需求观念改变

年轻群体成为消费市场中坚力量。一方面年轻用户群体成长于中国经济崛起新时代,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多元的价值观和个性化的生活主张,民族自信心、认可度更强,对本土品牌接受度较高;另一方面年轻群体倾向于线上消费,在移动互联网端占据较大的网络话语权与流量高地,据中新经纬统计,截至年,95/00后网络用户数量超3.69亿,在全体网民中占比超过3成,且仍保持增长态势。此外95/00后消费群体逐步进入社会,更加具有消费潜力,为本土品牌提供较大的成长空间。

下沉市场消费群体潜能进一步激发。下沉市场即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包括多个地级市、多个县城和个乡镇,占中国总人口的70%左右。近年来一方面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另一方面“十四五”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伴随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化的加速落地,下沉市场消费潜能有望进一步被激发。

需求观念改变,“性价比”转变为“质价比”。疫后时代,相较于预期的报复性消费情况,个人和家庭防范风险和预防不确定性的意识增强,消费者更加理性成熟,从以往的冲动消费、超前消费,到如今更看重价格、品质。据中国青年报统计,年有约75%的年轻消费群体在购物决策时倾向于看重产品品质,近50%的群体冲动消费减少。此外年轻一代不再盲目崇拜国外产品,更加客观评价品牌,国货在满足其对于质价比需求的同时,也符合其日益增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感。

2.2、供给端:产品品质的提升、性能的优化为国潮崛起的核心动力

因此需求端消费观念的转变支撑国潮崛起,供给端产品品质的提升、性能的优化成为国潮崛起的核心动力。我们把服装行业分为大众休闲服饰、高端奢侈服饰、功能性服饰三大细分品类,中国服装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国潮崛起下涌现出安踏、李宁、特步、波司登等头部品牌,均来自于运动为代表的功能性服饰细分品牌,相比之下其他细分行业缺少同等体量的头部品牌,最大差异来自于供给端特点的不同。我们认为功能性服饰能够快速涌现本土品牌龙头,主要由于:1)运动服需求快速发展,行业景气度较高;2)核心原因在于消费者注重服装产品功能性,中国服装产业链优势在于制造端,功能性品牌更有能力打造差异化优势产品;3)本土功能性服饰管理团队优秀,把握行业变化趋势优化商业模式。此外与国际品牌相比,本土品牌多数定价较为合理,具有性价比优势。

本土高端和大众休闲服饰目前尚未走出优秀国货代表,我们认为主要在于供给端的差别。高端服饰消费群体看中的要素次序是品牌形象设计价格,而高端品牌形象、设计需要有文化、时间、设计实力的累积,海外龙头多为设计师品牌不断并购发展而来。中国服装行业设计水平相对较为弱势,优秀设计师尚需要培养,而国内服装品牌普遍发展时间较短,缺乏优质设计资源,品牌影响力、设计等维度未建立领先优势,因而在供给端难以建立相对国际品牌的竞争优势。

复盘海外第一大奢侈品集团LVMH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设计师基因+商业头脑”的融合成为高端品牌发展的核心因素:1)LV品牌的建立初衷即服务高端消费人群,专注于产品创新,强调设计;2)LV品牌连接有影响力人物,讲述其与品牌的渊源,用顶层人物影响顶层消费文化,讲出品牌故事、延续品牌调性,随后做渠道下沉,拉动大众消费。

对大众休闲服饰而言,消费者看重产品的性价比,因此服装公司需要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产业链成本,打造具有性价比优势的产品。从海外经验来看,以优衣库、ZARA、GAP为代表的国外企业率先采用SPA商业模式,通过直营门店直接触达消费者,把握终端需求,并配合柔性化生产、多批次小批量供应链模式实现快速反应。因此快时尚公司一方面降低产业链成本,打造高性价比优势产品,另一方面能够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时应对潮流趋势,控制库存波动风险。而多数本土大众休闲服装公司采用授权、经销等商业模式,聚焦设计、品牌营销等环节,对于全产业链掌控力度以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洞察能力较弱,因此产品优势尚不明显。

产品端:本土品牌品质提升性能优化,供给改善为国潮提供原力

本土功能性服装品牌发挥自身极致价值即(科技+颜值+故事)/合适的价格,打造自有核心科技强化专业与功能属性,以科技作为与消费者互动的手段,并赋予产品潮流的设计。优质公司在营销中结合产品功能性需求,增加品牌核心文化,在各个维度提升产品竞争优势吸引消费者。我们下文将分析本土功能性鞋服品牌在研发、设计、营销、价格等层面的变化,从产品端分析本土运动品牌如何缩短与国际头部品牌差距,从而获得消费者认可。

产品技术优势:本土运动品牌持续提升产品科技实力,厚积薄发

运动鞋产品分为跑鞋、篮球鞋、足球鞋、羽球鞋等品类,其中跑鞋为功能性鞋类中第一大品类。近年来国内消费者更加追求健康,跑步运动快速兴起,国产品牌将跑鞋作为重要品类集中突破并实现快速赶超,因此我们以跑鞋为重点分析本土品牌的技术升级迭代。跑鞋的研发主要围绕缓震、回弹、轻便三大功能展开,运动鞋可以拆分为鞋面、鞋垫、中底等部分,三大功能主要体现于中底。中底可以分为气垫、物理形变缓震、发泡材料、缓震胶四类,中底技术的突破则有改变结构和材料创新的两大路径。年后中底技术创新进入爆发期,海外品牌率先引领此类技术。长期以来运动鞋中底材料基本是以EVA材料为基础,通过搭配其他材料并调整其配比、发泡次数以实现不同的效果。

国际头部动品牌深耕研发创新,在鞋底科技的研发方面具有较强的先发优势,不断推出新技术并进行产品迭代。NIKE于-年间相继推出AirSole、AirMax、AirZoom等气垫技术,AirSole为由复合材料制成的囊状框架,在内部注入氮气或空气,为气垫提供弹性和柔韧性,并阻止气垫内气体外流,Sole技术的应用为NIKE气垫技术的演变奠定重要基础。随后NIKE在AirSole的基础上推出AirMax技术,加大气量、气压,提供更高的缓冲量,优化Sole技术的漏气、耐久度不高、可应用范围小的缺点。多年来AirMax设计不断突破革新,由最初的可视化气垫,发展到现今最新的VapormaxFlyknit2气垫跑鞋。AirZoom则是在封闭的空间中加入固定的高弹力尼龙纤维,当气垫受力时,尼龙纤维会挤压弯曲,能够在较短的距离中提供优异的避震能力。

“跑鞋之王”亚瑟士专注服务跑者,针对不同场景和功能需要,主动调校更新,不断革新设计理念、材质和工艺技术,将经典Gel-Kayano系列跑鞋延续至今。年亚瑟士首推代表性科技Gel减震胶,随后在α-Gel的基础上,开发出多种形态的Gel缓震胶如P-Gel、T-Gel、γ-Gel。年亚瑟士第一代跑鞋Gel-KayanoTrainer定位于长距离跑步训练鞋款,鞋面采用透气工程网眼材料和吸湿排汗性能更好的合成麂皮材料,鞋面中部的合成材料使用保护性和支撑性更好的骨骼造型的塑料,鞋底后跟位置使用T-Gel减震胶,投入市场后产品科技属性、舒适性、支撑性成为业内领先水平。

随后亚瑟士不断对产品进行迭代更新,在新材料的使用和为跑者提供更多推力方面不断进步,经过20年的发展,Gel-Kayano28诞生,在上层采用FlytefoamBlast中底,下层维持FlytefoamPropel的配置,结合前后掌的Gel胶,在提供出色的缓震和回弹性能的同时,缓震、耐久度和轻量化都更为先进。

年阿迪达斯联合德国化工龙头巴斯夫共同研发出以E-TPU材料为基础的中底,实现减震、回弹功能,并推出Boost系列运动鞋。Boost中底技术具有优越的缓冲和回弹表现,据巴斯夫实验显示,Boost的回弹高度较可发性聚乙烯EPE高约55%,在连续负载下,Boost材料的柔软及弹性性能比EPE高75%。年阿迪达斯推出UltraBoost系列,在之前Boost中底的基础上去掉EVA的包裹,同时在中底中增添可类比汽车涡轮增压技术的TorsionSystem技术,经过压缩后密度达到前代产品的2倍,在保证鞋底稳定性的同时,增加运动时的回弹力。

年后本土品牌也迅速加入运动鞋中底研发的竞争中,持续推出创新产品,缩短与国际一线品牌差距。安踏在技术领域持续投入,保持运动科技的创新,专注于打造自有核心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运动装备。-年间安踏先后发布A-FLASHFOAM虫洞鞋底材料、AFLASHEDGE舒弹科技、A-FLASHLITE氢科技,逐步搭建起安踏“产品科技生态系统”。年安踏发布历时三年研发的全新中底科技“氮科技”,即经氮气超临界物理发泡、一体成型,在氮科技加持下的材料,能量回归率高达86.8%,材料密度仅为0.09g/cm3,耐久性方面提升30%,综合性能表现优于同行。

安踏将这项技术搭建成氮科技平台,推动多种运动产品品类的全覆盖,如创跑(大众跑鞋品类)、马赫(竞速训练跑鞋品类)、C(竞速训练跑鞋品类)、KT、狂潮、轻狂等,并加以迭代。其中CGT专业竞速马拉松跑鞋在氮科技的加持下全新升级,该款鞋在超临界状态下,通过氮气使PEBA材料变得更轻弹,带来较强的缓震回弹功能;采用氮科技物理发泡的双密度设计中底,提高抗形变功能及中底稳定性;3D仿生足型碳板基于人体工学设计,更贴合国人脚型并加强足中支撑;此外这款鞋在轻量化方面保持较高水准,单只鞋重量仅g。

年李宁采用PEBAX材料即尼龙弹性体为中底材料,通过超临界发泡成型工艺,生成回弹性更好、更轻便的发泡材料,即“李宁?”。经过长期研发,李宁研究团队成功将超临界流体PEBAX珠粒发泡材料密度控制在0.11-0.14g/cm3区间内,类比广泛使用的TPU发泡中底材料(0.24-0.26/cm3密度区间),鞋底重量降低50%,能量反馈达80%以上,尽可能降低跑跳运动中能量损失,同时具有出众的低温抗冲击性能,以及优异的抗老化和抗日光暴晒能力。

在高技术性能加持下,以“李宁?”为核心技术的两款竞速跑鞋飞电系列、天马系列定价创下国产跑鞋新高,发售价分别为元、元,对标国际一线品牌,并得到跑步爱好者认可。飞电系列搭配异构碳板,区别于主流的均匀密度的碳板,异构碳板经过六代的演化,在不同方向铺设碳纤维材料,从而实现不同区域的差异化性能。除碳板外,在飞电系列跑鞋中设计师采用全新的GCU全天候止滑耐磨外底科技,确保专业运动员在湿滑路面等多种环境下保持稳定。飞电系列融合三大科技,从诞生到定型历时两年,经历13个版本的调校,共有62名顶尖马拉松选手进行实战测试,覆盖14余场马拉松,展示出较高的科技水准,发售价对标NIKE顶级跑马战靴NEXT系列。

年以来特步陆续推出X-DynamicFoam动力巢、ReactiveCoil减震旋、AirMega气能环、ComfyCubes柔立方、FeatherFoam飞羽科技等多项专利,构建核心科技平台。其中特步原始动力巢跑鞋中底以蜂巢为灵感来源,将弹性优越的橡胶液体注入普通EVA材料,并不断调整配方比例,使中底缓震与回弹的结合效果达到最优。中底侧墙构成框架的蜂窝褶皱能够迅速吸收运动时鞋面接触地面产生的冲击力,并转化为动力,因此蜂巢动力支撑结构与蜂窝褶皱共同构成支撑与回弹的工作模式,为跑者提供安全有效的能量反馈。

特步持续加快对中底科技的优化升级,年特步推出XTEPACE缓震科技平台,XTEPACE主要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BarryC.Barish担任首席科学家,搭载全球首创的PISA超临界发泡技术,充分发挥材料性能,能够带给专业跑者更好的回弹和推进感,对于大众跑者而言,有利于保护膝盖、避免受伤。搭载XTEPACE缓震科技的X3.0PRO在减震、耐磨、防滑等核心性能指标方面表现亮眼,根据国际权威机构SGS的检测报告,X3.0PRO较国际运动品牌王牌跑鞋减震性能提升6%、耐磨性能提升21%、湿态介面止滑性能提高12%。

年匹克联合西安理工大学研发出P4U+EVA的智能鞋材弹性体,其中P4U通过创新技术复合发泡而成,对环境具有感知力,可以根据受力状态的不同发生变化。在正常状态下,P4U分子呈现出近似液体的柔软材质,当受到冲击时,能够迅速变为高弹固体,大幅提升弹性。搭载这项中底技术的跑鞋“态极1.0”为跑者提供软硬兼顾的体验,日常穿着脚感柔软,跑步受到较强冲击时则硬度提高吸收冲击力。随后匹克对产品不断升级,引入立体加强筋,强化抗扭转性,打造立体结构、增大后跟包裹面积,立体化的同时增强产品质感,命名为态极1.0plus“物竞”,年双十一“物竞”跑鞋销售额达万元,占据双十一天猫跑鞋榜单第一名。

品牌供给端改善带来需求提升、消费者认可度提升,在比赛上被越来越多的专业运动员选择。年在北京马拉松精英运动员穿着率方面,国产品牌表现亮眼。男女冠军分别穿特步、李宁品牌,一改过去四届北马冠军被国际品牌垄断的局面;在男子、女子前三名选手中,仅有一位参赛者选择穿国际品牌;在男女前八名跑者中,本土品牌跑鞋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包括4双特步X系列、3双李宁“飞电”系列、2双安踏“CGT”系列。在马拉松竞赛的极致使用场景下,跑鞋本身的专业属性与科技含量成为运动员选择装备的核心考虑。越来越多的国产顶级跑鞋被马拉松精英运动员选择并屡创佳绩,凸显国产跑鞋在顶级产品科技上硬实力的提升。

产品设计优势:内外兼修,提高产品外在观感,丰富产品文化内涵

近年来本土运动品牌持续升级设计团队,加强内外合作,升级改善产品形象。年安踏聘请前阿迪达斯高级设计总监RobbieFuller,提升产品设计感,其主导安踏品牌KT系列战靴、虫洞跑鞋、ClunkySneaker老爹鞋等经典产品。其中AntaXNasa超轻虫洞跑鞋以“双子座计划”的宇航员航天服为灵感,以金属银色袜套为鞋身,搭配安踏自主研发的Flashfoam鞋底。细节方面,同样来自航天服灵感的BOA旋钮无系带设计使用方便,两条红蓝色logo条带来较高的识别度和时尚感,受到张继科、王菊等知名人士的青睐。

中国李宁以接近设计师品牌的运作模式,重视原创设计理念,将李宁的运动基因与中国文化和潮流元素进行融合,18年凭借“番茄炒蛋色”的独特设计,打破国内运动服饰的刻板印象,使李宁成为新国潮的象征。21年中国李宁秋冬系列以“Remake”设计理念传递轻松自然而随性的态度,在“悟创吾意”的核心概念下,传递“无创造无意义,破旧立新”的设计主张,“惟吾禅”和悟道2ACE还原千禧年复古滑板鞋的宽厚和富有防护感的鞋面视觉,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mqylm.com/gznzzd/7934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